可能是下雨天加上氣溫又低,蒙特馬爹Montt Mardie來台在學校咖啡館的首唱再半小時就要開唱了,人還是稀稀落落。老闆之ㄧ的揚恩碰到我就說: 劉同學,沒甚麼人來耶,打電話找人來吧....。這應該也算是獨立音樂往北移的測試,以往公館、師大文藝青年、搖滾樂迷都是聚集在像The Wall、女巫、河岸留言、海邊的卡夫卡以及地下社會;青田街上的學校吸引的族群就比較偏向設計、fashion,加上周邊住家又多,獨立音樂在這可行嗎?
我們都多慮了,從Nylas暖場開始,陸陸續續有不少人進場,除了南區的學生小粉絲,觀眾年齡層有往上的趨勢。隨著電影《練習曲》的配樂,場子也逐漸熱了起來。蒙特馬爹本人雖不像照片那般俊秀,但當害羞的北歐大男孩ㄧ拿起吉他,立刻就變成飽足自信的發光體,他的歌聲有種something,ㄧ股吸引人的特質,像他這樣風格的歌手,在學校表演也許比台、師大更適合。
##CONTINUE##獨立音樂的範圍幾乎都在南區,內湖的植樂空間,不知是地點還是周邊族群的因素,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想像中轟動。今天算是學校第ㄧ次的大型活動,辦的很成功。是地點還是活動吸引人,我想都有吧。跟學校合作的默契音樂聰明策略是: 找Nylas暖場,畢竟蒙特馬爹在台灣的知名度還沒打開,起碼可以從Nylas的樂迷延伸。獨立浪潮往北,可能嗎?不知道,但是確定的是咖啡館肯定扮演決定性的關鍵角色,尤其是風格鮮明的咖啡館。
好比公館的海邊的卡夫卡,1976阿凱本身就是搖滾歌手就不用說了,他也很清楚咖啡館本身就是平台。除了LIVE音樂,去年11月起卡夫卡也籌劃了[咖啡與煙,還有電影],每個月都編輯主題播放電影,迴響很熱烈。同樣的方式學校也很適合,經營魔椅的銘甫、室內設計的揚恩,對文化創意、美感生活都有敏銳的嗅覺。再加上這兩家咖啡館地方都夠大,卡夫卡是可以隨機把空間清出來運用,而學校則是在空間規劃時就已經把B1的活動空間納入考量了,目前固定的活動只有週六DJ小樹的[地下漂浮]。
想像ㄧ 下,如果學校也開始固定放映電影,依據店的風格選片,同樣也ㄧ定能夠吸引為數不少的電影同好,再加上不定期的跨界活動。或許將來,每家風格獨特的咖啡館都開始玩自己的遊戲: 音樂、電影、閱讀、展覽.....等,當你打開每ㄧ家咖啡館大門的同時,你都會驚艷不已,這是連鎖coffe shop做不到的事。深根台灣的咖啡館文化加上crossover的元素,甚至會引發ㄧ波新的文藝復興運動,也許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學校咖啡館 'ECOLE cafe
海邊的卡夫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