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起床會被外在事物的頻率影響, 有時莫名暴躁易怒, 有時又愛與和平。過去的我都是用翻看筆記本裡寫下的人生價值觀和需要感謝的事寫下, 盡量讓自己關注在已經擁有的事物上。但如果, 起床後完全沒有任何一絲想法呢?像個剛出生的孩子, 好奇盯著所有他不知道世俗冠上名稱的東西。到底哪樣做比較好呢?如果起床後沒有感激也沒有怨恨, 就只是觀看呢?
同樣的問題回歸到創作上, 幾天前剛看完David Lynch的《Catching the Big Fish》(中譯為《大衛.林區談創意》)。他談到:或許有些人仰賴氾濫的情緒來激發靈感, 把自己當成自己創作裡的角色, 體驗各種不同形態的人生。但如果純粹只是讓情緒流過身體而不耽溺其中呢?會不會有更大的情感與想像空間可發揮, 而不受限於自己當角色時當下的劇情?
Into the Flow~ 當你進入創作的"流"裡, 身體運作只是連結更大的人類集體意識的媒介, 你不只是你自己, 畫面、聲音、文字.......等多媒體快速地在腦中播放, 身體早已跟不上速度。也許那些深沈隱喻的畫面會讓創作過程中的人受感動, 就讓這排山倒海的浪潮撲向你吧。ㄧ場沒有想太多的旅程或許就是精彩絕倫的心靈探索, 你走越深入, 越能清楚明白自己是誰, 請盡情享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