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eard You, I Heard You Looking.


迴圈,都是迴圈。如同 Yo La Tengo 那首聽不膩的 I Heard You Looking ㄧ樣,都是迴圈。

生活、拍照、書寫、愛情 …,好像所有的材料元素通通都丟到一個大雜鍋裡煮沸,最後你所嚐到的都是那些你似曾相識、卻又帶著朦朧面紗,讓你好像有了新鮮感,之後沒多久又發現都是同樣的事。於是你感到索然無味,不再想維繫什麼而離去。

繞了一個大圈,我從在旅途上帶著筆記本,那時拍照不過是隨手ㄧ拍,兩個多月也不過只拍了1000多張數位檔案。可我那時候已習慣了每天走長途來鍛鍊思考促進書寫,返家以後,每天走路的習慣依然不變。可在台北你除了試著寫小說,倒也沒有像在旅途上有那麼多新鮮事促進你思考書寫(我知道這麼說很自以為文藝青年,但事實就是這樣)。

而小說累積也寫了很多篇草稿,都沒有絕對致命的動力逼使你非得完成。最長的一篇停留在2010年的春天 – 167頁,一個台北青年將會被故事裡還未展開的情節促使他走上未知(可誰知道當我暫時停止、因為不知如何使故事情節接著發展,這兩年故事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繼續發展)。就如同我感覺被困在台北ㄧ樣,無處可去。只能將過多的情緒能量轉移到因為熱愛底片相機加上過去每天行走的習慣上,最後綜合成 – 街拍。

##CONTINUE##拍了將近兩年(每天拍),期間玩遍了各廠家的單眼、RF,以及輕便小相機。一度還被相機的種類繁多以及鏡頭的焦段選擇迷惑 …。到了現在,95%的拍攝都還是帶著攜帶方便、輕薄到可以塞到大外套內口袋而不感到突兀的小相機,跟我09年帶著一台非常簡單的 Lumix FX38 去中國背包客旅行ㄧ樣。

繞了一圈又回到這裡,而原點不過是當初想買一台 LOMO 的 LC-A+ 。可因為當時的價格為8990實在太貴了(現在9400更貴,不過後來我還是買了 …。),所以上網search了更多、更便宜的老式手動底片單眼,而跳進了一個無止盡的迴圈裡 …。

最後,回到現在,迴圈又轉到了初始的節奏。雖然節奏不變,但音樂本身卻體驗過迴圈裡的高低起伏,它是”經驗過”的,”知道”在這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經驗”本身。

兩年多前在旅途上我理解拍照本身並無意義,因為再廣的大廣角也無法替代旅者在不同城市裡的所見所聞、身體細胞所感知的一切。照片所傳達的只是一種自以為是、複製的真實(也只能片段擷取、最好還要使用24-85mm之間,不至於過度變形的鏡頭),或是一開始就擺明了就是要展演的藝術攝影(用高對比黑白或是張力十足的正片負沖)。我感覺後者反而不虛偽,因為一開始就不自以為能夠”複製真實”,一開始就表明了是要在不能複製的真實上用展演的方式表達什麼。

可知道本身並不能怎麼樣,你還必須去經驗、去每天拍個2、3捲底片(為什麼一開始不乾脆用 Digtal?),甚至一天最多可拍8、9捲、一個月基本量100捲底片,去跳進又一個無止盡的迴圈裡,最後才又回到當初單純的原點 – 用方便攜帶的小相機(底片數位皆可)去記錄你真正想要記錄的事物,而不是為了表現自己很會拍照給別人看、不是像盡義務般地去極力捕捉那些所謂的”瞬間”!(瞬間為什麼非得要捕捉下來呢?既然它稱為”瞬間”,那就任它一閃即逝吧!)

可是熱衷的事物,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照片,如果不將它整理出一個階段性的作品來,自己也會有所不甘。你還必須再努力拍攝到一個地步,再去鑽的更深,直到你的街拍真正到了一個境界。不然這項能力與努力的過程,又要被你束之高閣。

總之不論這個迴圈有多麼看似無止盡、高低起伏的頻率有多廣,你必須繼續隨著迴圈,繼續直到好像永遠不會停歇地重複再重複。 直到有人,或是你自己去按下暫停播放鍵。

迴圈來到了2012年,第31個生日前。


目前”過多”的思考結論是 : 為了要證明積極捕捉、營造藝術感的照片是無意義的(只是單純記錄生活的隨手拍比較起來真實一些),我就要竭力地去積極捕捉、積極去營造所謂的藝術感到一個極致,才有資格說它們是無意義的。既然無法像當初那個單純思考,那就徹底的複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