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寫有關咖啡館的介紹?朋友這樣問我。
現在偏"資訊"類的文章怎麼看都看不完,為何還要湊熱鬧再去寫些導覽呢?這樣的文字是有時效性的。要看台灣咖啡館的介紹,很多雜誌都有報導,尤其最近更氾濫;再說雕琢文字的功力,你也贏不了他們。
真要了解一家咖啡館的內涵,不是假日去看熱鬧便能寫出什麼來。要知道,咖啡館(我就單指台北市南區的咖啡館)最好的時光,是在平常上班日的晚餐時間左右。整間咖啡館只剩ㄧ兩桌客人,天色還沒完全暗下來,也許像'ECOLE那樣放上小小的透明燭台;也許像卡夫卡打開微暗的靠窗投射燈,轉頭望著略帶紅色的漸層天空,唯有這個時刻,你才能真正進入一家咖啡館。
寫ㄧ家咖啡館,並不見得要把店內的每一個細節場景拍下來(都忙著採訪了,何來悠閒之感?),重要的是與它建立感情。可能某一段時間就只去這家咖啡館,偶爾跟老闆、跟店員寒暄幾句,但又保持適當的距離。你點的可能都是同一個品項,因為你就像回家ㄧ樣,在外面找與你住的家不同的熟悉溫度,ㄧ個能讓你安心,讓你靜下來做自己事的地方。
##CONTINUE##
這些是需要時間的,以我每個禮拜3、4,甚至5天,為期一年多的"資歷"而言,我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咖啡館迷,看看《咖啡地圖》作者張耀所說的咖啡館瘋子理論 :
ㄧ次咖啡館,永遠咖啡館!普通的咖啡館客人,跟咖啡館瘋子的最大區別在於他們去那裡喝咖啡、約會、去做些什麼,咖啡館只是ㄧ個地點。張耀筆下都是有歷史的歐洲咖啡館,相形之下台灣的咖啡館就太年輕了,而形成磁場的主要條件是時間。你若有機會平日晚上到武昌街明星咖啡館靠窗的位子坐坐,然後走上那猶如連接不同時空的樓梯,大概就能稍稍了解咖啡館的磁場是怎麼回事。
但是對於我們,咖啡館是ㄧ個巨大的磁場,你怎麼跑,最後還是要到那裡,一種抵抗不了的吸力,一種上癮,如痴如醉,欲罷不能。我們迷戀那的空氣、光線、聲音,忘記時間沈浸在那裡,在ㄧ群跟自己ㄧ樣的人當中,可能繼續ㄧ個人,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我們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碰頭,都會認出對方,不管你是男的、女的、老的、開朗的、憂鬱的、一群來的、孤自獨坐的、抽菸的、喝濃咖啡的、或者根本不喝咖啡的。
我們憑感覺找到彼此,憑天馬行空的幻想神情,憑盯著屋角或咖啡杯的眼神找到彼此,就算你望著窗外,卻未必在看什麼。形形色色的咖啡館說到底都是同ㄧ種人 : 對窗子的百丈紅塵無心在意,寧可在咖啡因裡沈湎,思想在別的層面上旅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