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對談


前面那個男生~

hello~ 前面那個男生

我心想 : 誰啊?

回頭一看, 皮膚白皙、略帶豐腴、帶細邊眼鏡的女大學生正向我微笑。我在銅鑼灣一家guidebook上的"恭和堂"吃完了42元港幣觀光客價格的龜苓膏正準備要買單呢。

請問你也是"打"中國來的嗎?

喔, 我是從台灣來的

這樣啊, 因為剛聽你跟"服務員"講普通話, 所以我以為你也是打中國來的。

你也是學生嗎?

我畢業很久了耶, 27歲了

你看起來年紀很輕, 一點都看不出來啊

妳呢?妳還是學生嘍?

對, 我在杭州念書, 趁開學前來香港玩。

香港吃東西很貴吧!?這ㄧ碗42元耶(大概38元人民幣、170元台幣)! 我指著她跟前同樣吃完的龜苓膏說。

對啊~ 我剛點的時候嚇了一跳

"夏枯茶"9塊, 這42元是怎麼回事?也差太多了吧。(我替夏枯茶感到不平 ...)

她吃吃的乾笑

##CONTINUE##
不過我剛從北京過來, 感覺還是有點不習慣, 剛出機場就被長的像古惑仔、會甩尾又趕時間的司機嚇到。

還有北京的大氣相對於香港的小與匆忙 ; 也不能說香港小啦, 只是跟北京比較起來。

甚麼是甩尾?.... 你去看奧運了嗎?

一半一半, 我在那待了半個月。住朋友家, 所以不用錢, 呵呵

真好, 我住在附近的酒店。

香港住宿很貴耶

對啊, 可是沒辦法

我住在附近朋友介紹的背包客旅館, 很小, 但價錢差一倍。(不過也要台幣1400元, 在台北只要再加個幾百就可以住還不錯的旅館了)

我覺得有些用詞很好玩, 像這兒的旅館都叫酒店, 但在台灣酒店是指男人晚上去快活的地方。(我暗自哼起了"暗淡酒店奈, 悲傷誰人哉, 痛苦吞爸奈~哎哎哎哎)還有中國叫出租車, 這叫的士, 台灣叫計程車, 我聽香港人講普通話都會想笑呢, 因為腔調會往上揚~ 而且很奇怪, 在香港, 反而是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語言比較能溝通, 港人還有一部份普通話不是很會講。

對啊~ 他們是97後才慢慢學的, 那你是頭一次來香港嗎?

喔~ 我高中來過ㄧ次, 不過那是跟家人一起來的, 其實印象也沒有很深。

我剛在吃那碗歷史悠久的龜苓膏時心想:原來在台灣吃的龜苓膏不像傳統吃法這樣淋上沒有很黏稠的特調蜜糖。在台灣就是一個塑膠碗, 再把店家給的果糖或奶精倒下。恭和堂的龜苓膏還真不錯, 沒有果凍膠質感, 顯然就是一副耗費時間、純手工、天然配方熬製而成。綿密的口感讓我想到我在北京最愛吃的甜品 - 南鑼鼓巷Alba Cafe的杏仁豆腐, 牆上還貼著海報, 強調龜苓膏滋陰去血毒的功效。

在互留了連絡方式後, 我問她一個直接的問題, 而且我完全沒有忌諱甚麼, 可能是在第三地香港吧。

中國人對台灣人會有敵對的意識嗎?

1986年出生、天真的杭州女大學生愣了一下, 說:有些會有, 有些還好。那你呢?

我是真的沒有特別強烈的國族、民族主義的。而且真要論民族主義, 追溯到以前, 兩岸三地的人不都是從同一個地方來的?(我只是照直覺說, 並沒有刻意想到"愛台灣"、不愛台灣的焦慮)何況會有這樣的矛盾也不是我們這ㄧ代人造成的。(我們對坐著, 兩岸對談嗎?)

兩邊各自沈思了一下剛的問題....

就在下一秒我心中泛起了一股莫名的大愛情操:我們這樣黃皮膚、黑頭髮的人ㄧ齊走在街上, 誰看得出誰是中國、誰是香港、誰是台灣人啊?(扣除流行文化不一的問題不討論)是誰一直在硬要區隔出甚麼人種啊?難道說你認識了朋友是用他是XX人的標準而不是他擁有甚麼樣的人格特質去與他交往嗎?難道用中國人或是台灣人這樣籠統的稱謂就能概括所有人?

我同她一起買單走出店門, 她問我附近有沒有無印良品

就在旁邊啊, 我指著隔壁利舞台廣場三樓的MUJI斗大的招牌。還有喔, 香港的地下一樓就是第一層的意思, 所以它其實是在四樓。

這樣啊~

我明年會去上海, 還會到北京, 有空來台灣玩啊~ 我們保持連絡。

我, 台灣的文藝青年 ; 她, 中國的女大學生, 在富麗瑰奇的香港街頭, 各自邁開了彼此的人生旅程。


我們這一代青年, 將來會有更多接觸的機會, 不管你喜不喜歡, 這一定會發生, 為甚麼硬要分甚麼人甚麼人呢?John Lennon會說: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我敢大聲地說:我喜歡北京、但我更愛我的台北。




恭和堂龜苓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