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看清你自己


獨自旅行的心態逐漸轉變。


之前一個人可以兩、三個月獨自旅行,不需要旅伴都很 ok。頂多是在感到寂寞孤獨時,就將那股情緒轉移到一直拍照和寫個人筆記日記上頭。完全不是問題,感性情緒有時還會是很好的興奮劑。

而這趟緬甸之旅不過十來天,那個想找人一起、有人分享心得,甚至只是有人可以說說話的感覺特別強烈。在這之前都不曾如此,過去我總能將那股躁動壓在理性克制、去助長某方面能力之下。

莫非是自己人生階段到了某個點,個性變軟弱了,感性情緒超過了理性與克制力。


##CONTINUE##想起幾年前在 hostel認識的一位長我約十歲朋友一番話:到了一個階段,即使你在某些條件下變得更自由,但你會發現其實你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不在意你身邊的牽掛(家人、關係、你自己的地方)。


我在數次獨自旅行往返勞頓之後,我也才發現其實我是很在乎家庭和跟別人的關係。過去自己也總是在逃避家庭、關係,以及責任,逃避了十多年。



而你又必須經過那個逃離的階段(也可能只是逃避的藉口),你才會真正隔開一大段距離和夠多的經驗去審視你過去曾有的疑惑和恐懼。你的恐懼源自原生家庭,你恐懼你以為關係中必然會產生互相磨合甚至折磨導致你在關係中常顯得神經質與總是在找事將你從關係中逃離,然後你以為你就安全沒事了。

你那時將那個用放大鏡一直持續放大、大到超乎你十歲所能負荷的家庭事件,所以你從那時候起就開始逃避關係,其實是源自你沒有辦法理解和消解的恐懼。



直到有一天當你像過去一樣一個人坐在你獨自旅行所投宿的旅館單人房那張雙人床、倚靠在床頭板上,你才終於開始正視你恐懼的本源。


但你也不是當年那個假裝認真拼著模型、看著爸媽嚴重肢體衝突而不知所措只會逃跑的十歲小男生了。這還要等到多年以後,你受夠了同樣重複的關係戲碼之後,你才能免於恐懼、免於只是逃離而正視你自己。


你誰都不是,你也還是你自己。你哪都逃不了,除非你看清你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