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課,世上唯一的真理就是沒有真理


這世上唯一的真理就是沒有真理,只有大部分人認可的規則和集體意識,你要是不好好遵守,就準備在這場遊戲中出局。

每次到卡夫卡那的書櫃東看看西看看,中間一排最顯眼的儘是些甚麼甚麼主義,還有《存在與虛無》、沙特、西蒙波娃這些名詞,似乎在誠品也蠻常看到,卻總沒有動力讓我起來翻閱,心裡嘀咕著: 這些哲學書跟搖滾味濃厚的咖啡館有啥關係?而存在主義只讓我聯想到黃玠那句: 存在在你不存在的存在

誠品講堂這個月滿十週年,請的都是元老級大咖,我報了韓良露的城市旅行、聞天祥的電影大師,正好楊照的經典細讀系列講的是西蒙波娃與傅柯,那正好也一起順便報名了吧。原本以為哲學的講座報名人數"應該"不至於比城市旅行來的多吧(前一天韓良露講倫敦坐滿整個敦南B2視聽室),沒想到今天硬是在走道上加了一排椅子;不過跟昨天聽旅行的又是不同的族群了,今天多了些"做學問"的面孔。

##CONTINUE##

是要談西蒙波娃跟傅柯沒錯,但是他們的思想又奠基在沙特的存在主義上;一個是沙特的親密愛人,一個則是深入了解存在主義後又從中分支權力脈絡的晚輩。19世紀以前,神學與哲學都是在討論人的"本質",神學主要是在祈求"神諭",哲學則是在定義所有人類行為背後那恆久不變的"真理",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尋找不變。但是到了19世紀以後,從唯心思想老祖宗尼采到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哲學方向有了一個根本的轉變,從探求不變的真理漸漸的開始質疑真理與本質的存在,而以上兩位都是影響沙特最深的思想巨人,而且沙特擁有作家的文筆,能讓艱澀難懂的海德格變的容易入口。他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推翻了這世上有不變的真理這回事,進而探討人的存在與自由意志的選擇行為。

這樣代表了甚麼?意謂著沒有一個宇宙天神可以跳出來跟你說甚麼是對、甚麼是錯的,因為連對跟錯本身都毫無意義,這宇宙背後甚麼都沒有,所有的狗屁規則都是人類定出來自high的,所有的反叛文化、憤怒青年都有了站的住腳的哲學論述。就拿很淺層的吃肉不吃肉這個問題來說吧,牛肉、豬肉、羊肉都可以吃,因為牠們比較低等。但是如果吃了狗肉你就是在虐待動物!還有在以前汽車還不普及的時代,每個人都希望將來能有自己的私家轎車,因為這代表人類科技高度發展的里程碑。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兩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中國與印度也隨著經濟發展,汽車普及率節節升高,地球暖化也隨之嚴重。這時人類就開始大聲疾呼: 我們要環保、要綠化,還我一個乾淨的地球,還拍了一部經典電影: 《不願面對的真相》。那如果環保、乾淨的地球是個不變的真理、理所當然的規則的話,當初是在汽車普及個甚麼勁?現在每個人、每個企業、時尚品牌只要跟環保扯上關係就有加分的效果,其中少不了追隨者、西瓜偎大邊的心態。(我的意思是如果真是恆久不變的真理,當初就不該瞎搞,以致過去的規則到今天變成了狗屎,跟環保好不好無關。)

妙的是,既然存在主義是所有反抗精神與革命運動的源頭,我還是個存在主義的信仰者呢。不知不覺,我看的東西全部都呈現一樣的事,Bob Dylan在《搖滾記》寫著: 這世上唯一的真理就是沒有真理。上禮拜看的《麥田捕手》也是50年代反抗文學的經典,還有《藍濃回憶》,30歲憤世忌俗的John Lennon對一切規則嗤之以鼻,他還會加上ㄧ句: 操你媽的!等到40歲渾身充滿愛與和平的他寫下了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magine no possesions.....,還可以延伸到切.格瓦拉的革命與思想。Che本身除了是馬克思主義信徒,對存在主義也頗有了解,甚至在1960年的2月,沙特與西蒙波娃還真的到古巴訪問當時擔任國家銀行總裁的切,他們的共同想法更間接的影響1968年巴黎的五月革命。還有美國的垮掉的一代思想、60年代的反戰運動、及其後蓬勃發展的搖滾音樂,全部都跟存在主義相通。(下面這張經典照片是我三天後在《切.格瓦拉畫傳》裡看到的,也太巧了吧)

存在主義一方面給了20世紀自由、反抗運動很大的精神支持,在思想史上也讓探求真理轉往了解每個人存在的"差異性",而衍生了差異哲學。人與人的行為差異是甚麼造成的?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環境造成了不同的行為、不同的命運,但是人有"自由意志"可以作選擇。照存在主義的說法,也許我們可以做任何事以"爽"為原則,從I must變成I want,但若是我們的爽造成別人不爽怎麼辦?比方說一對要交往的情侶,男生認為承諾是屁,因為他覺得當有了承諾會使兩個人的關係趨於緊繃,有時候根本沒有怎麼樣卻要定一大堆規則搞得戀愛變的制式化。況且就算真的有許下承諾的情侶將來也有可能分開啊~誰規定只有天長地久的愛情才是真愛?只要開開心心享受每一次見面、每一個擁抱就好,所以承諾是多餘的;而女生她對愛情的定義是需要承諾來鞏固的,她還要安全感和責任感,她需要每一刻都知道對方在幹麼才能安心。這樣截然不同的倆人交往會有甚麼樣的劇情發展呢?因為根據存在主義,沒有一個定義是真理,都是人自己定義的,那這倆人沒有人是對、也沒有人是錯的。但是他們的關係卻又會因為彼此對愛情的定義不同而產生摩擦,這似乎不太能只用"一切爽就好"來判定的了。如果你在交往前知道你的爽會讓對方不爽,而你又清楚對方對愛情的定義,你會怎麼做?試圖說服對方不要設定這麼多規則,因為根本沒有真理?還是知道自己不能改變對方而就此打住?還是先讓衝上腦門的荷爾蒙大量釋放再說?如果以現在的我來說,我會選擇就此打住(但如果雙方講明白的純粹只是"交換"荷爾蒙,我也會吧....我他媽的又不是聖人),因為我知道對方下了這樣的定義,即使世上沒有真相,但我知道我的定義會在她定義下的愛情讓她不爽,那我就不會在此用"一切爽就好"這個方式。.......有點繞舌,講的我自己都快昏了.....。

不過即使沙特、西蒙波娃夫婦是哲學史上的思想巨人,現在的我也不會跟以前一樣把《存在與虛無》、《第二性》當作聖經在看,因為存在主義也只是他們的想法而非真理,何況它開宗明義就說沒有真理了。我會用我真心喜歡的方式從憤怒青年寫的小說、拍的電影和搖滾樂中找到我的力量,傾聽內心的聲音。我之前不曾了解過存在主義,只是放任自己的心,沒想到我無意識的行為就像是在拼拼圖,我所接觸的人、事、物以及我內心根深蒂固的信念全部都是這大拼圖的一部份。長期以來我不知道我要找的是甚麼,只知道有東西在等著我,現在我隱隱約約看到了ㄧ團模糊的影子,我跟"它"的距離越來越接近了。

這堂講座結束後,私下我問了楊照老師一個無聊的問題,有點現學現賣的意味: 老師~如果"我們需要知道更多知識"這件事沒有意義,那為甚麼誠品要開這系列講座呢? 楊照老師: 沒有人說一定要開,有人非得聽不可啊~只是開課是誠品的自由意志,來報名的人也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 喔~我了了。我說。我又問: 但是國家的教育制度倒沒有給任何人自由意志去選擇用同樣的時間不去學校而在誠品免費的找書來看、用同樣的錢不花學費而是去環島、去旅行增廣見聞啊! 楊照老師: 如果真的有了這樣的自由意志去選擇的話,又有家長會濫用這樣的自由把小孩送去做童工,而不是去學習。 我內心暗忖: 這也是你的假設啊~國家教育制度也是假設如果不是義務教育的話,小孩子就沒有知識來源的管道,不過這樣的假設也是個屁啊!不過老師累了一整天,下午還要在News98主持《一點照新聞》,晚上還要來講2小時的課。我恭敬地說了聲: 謝謝老師。我就閃人了,反正沒有人可以給你標準答案,就接受生命的一切可能吧~享受、體驗一切,這堂哲學課似乎是要給我指引。

2 則留言:

DB 提到...

寫得不錯,且讓我知道了瞭解了存在主義這個專有名詞

劉毓惟 / Yuwei Liu 提到...

謝謝~ 我也藉此重新看了以前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