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RISE 愛重奏,拿青春交換來的叛逆靈魂



颱風天一直待在家裡,是有點受不了,因為我是那種就算沒甚麼事也要出去晃晃的城市浪人。沒想到下午還停電了呢,這種狀況無法使用網路基地台,就索性用充滿電的NoteBook看DVD好了。不過看DVD也需要心情搭配,心裡有股鬱悶想要宣洩時決計不會播放溫馨、感人、浪漫愛情片的,我還是重看了今年我個人認為最好看的《愛重奏》。

跟第一次去長春看的心情完全不同,那時的焦點有很大部分專注在"搖滾態度"上,而主題曲Fingerpult av Gerhardsen(操首相的X)自然就變成使我心情亢奮的大麻葉。在接近傍晚沒有丁點燈光的書房,時而呼嘯的17級陣風從僅僅開了10公分的雙層隔音窗灌進來,有時還甚至把書堆上的手稿紙吹的滿地,我的情緒似乎跟菲利普ㄧ樣再次沈溺在焦慮、找不到人生出口的恐懼中。我想我會鍾愛這部片子很大的原因是有共鳴吧~我不也跟菲利普和伊利ㄧ樣,正處在生命混沌不明的階段嗎?

##CONTINUE##

這樣的人有多少呢?從幼稚園、國小、國中,一路到Kurt Cobain稱之為地獄的高中生涯,心裡開始有對人生、對未來的疑問開始萌芽。為甚麼我要把時間耗在這念教科書?為甚麼一定要考上大學才能成功?我一定非得過跟老爸一樣的人生嗎?這時大部分的人選擇把疑問埋藏深谷,繼續待在體制內,但有少數的人堆積了一股憤怒的情緒沒地方宣洩(問老爸老媽他們永遠都是一號答案),這種人會在同學上歷史、地理、三民主義課時在撞球場找人挑竿,在網咖狂練等級或是在漫畫王看天子傳奇...,但是他們又不是真的會壞到去吸毒、加入幫派,他們也不是真的沒有上進心不唸書(他們會說: 我只念我有興趣的書)。隨著曠課時數逼進到被退學邊緣、黑板上離大學聯考的日子也從原先的白粉筆改成紅色粉筆的99天,在得知小孩竟敢如此放肆、盛怒之下的老爸結結實實扁了這"不長進的廢物"一頓,這些迷途羔羊才再次回到了學校和考前衝刺班。說起來也挺妙的,他們多少都有點小聰明,都可以在短短兩三個月內達到大學錄取的最低門檻(7、8年前的標準),而沒考上的有些去了重考班,有些則提前入伍作兵去了。

不過反體制、反文化的火炬並沒有因此熄滅,這些剛進大學的新鮮人填的科系大多都是安全的會計、金融、財金、企管、經濟系(因為不了解、分數剛好上還有家長的期望)。上了幾堂課、ㄧ兩個學期之後,對每天盲目的生活又產生了疑問, 我真的知道將來要幹麼嗎?我為甚麼要浪費時間在我一點也不想念的東西上?我要轉系?還是休學呢?當然,休學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不是所有人都能不顧一切的撩了去。不過,他們倒是從地下音樂、非主流電影和一些藝文活動上找到了寄託,一種可以恣意放縱內心那股對主流價值、傳統體制的憤怒與不滿。這些表面知識青年大學生骨子裡沾染了60年代嬉皮和70年代反文化龐克的血,他們暗自在建構著屬於他們的烏托邦。你會在獨立樂團的LIVE看到他們搖頭吶喊、在不播放好萊塢商業巨片的小戲院喵到獨自坐在角落的他們、在非連鎖咖啡館(他們覺得Starbucks是上班族談生意的地方)看到他們手裡拿著冷僻的哲學思想猛K,試圖在沙特的存在主義、叔本華的虛無主義、尼采大師的主觀唯心主義,或是垮掉的ㄧ代詩人思想裡找到屬於他們的語言,久而久之這些從來就不是父母、老師眼中愛讀書的頹廢學生,竟然搖身一變成為書房塞滿各領域書籍、John Lennon與Bob Dylan海報的文藝青年。他們只是在用各種方式、各種關係、各種瘋狂和各種他們此時覺得很屌的事來證明他們曾離群索居的存在過,只是想曾經擁有拿青春交換來的叛逆靈魂。

菲利普、伊利和他們那群麻吉顯然就是這樣的ㄧ群人,他們熱愛搖滾,不屑只為獲利、出賣靈魂的各種資本主義世界產物,有女朋友對他們來說是很遜腳的事,女人只會讓你沈溺在晚間綜藝節目、流連浪漫遐想,最後變成安逸的中產階級白癡!(這些是電影裡角色說的,不是我....)不過這些想法只是他們反主流的一種過渡行為,隨著年紀漸長,搖滾熱血青年的形象慢慢潛伏到外表下,只有在老友相聚之時,才會把當年一起狂 high的搖滾單曲"操首相的逼"拿起來再操一次!

即使沒有深入研究過北歐文化,卻很喜歡北歐電影裡非黑即白的純粹美學(跟北歐人也有關係,總覺得他們都乾乾淨淨,隨便穿甚麼都好看),或是導演突如其來的黑色幽默。這點跟他們的設計一樣,第一個想到的形容詞就是簡約,沒有多餘的廢話,從片子開頭、配樂到片尾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如此。有空的話,不妨去看看最近剛上映的《逆向思考的藝術》,一樣很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