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釀




我從小就喜歡吃台灣人所謂的”外省”食物。或許是小時候跟爺爺奶奶住的關係,我很容易吃到像粉蒸排骨、珍珠丸子、外省臭豆腐、酒釀蛋芝麻湯圓 … 這類食物,而我也很愛吃,尤其是酒釀湯圓!

昨天挺嘔,我在蘇州觀前街吃了guidebook上”有名”的”綠楊餛飩”的蟹粉小籠。老實說我真的覺得不怎麼樣。像這種生意開始作大,開起ㄧ家家連鎖的食肆店家,分店多了東西就變差,無法魚與熊掌兼得。畢竟你追求的是利潤嘛,當然要犧牲其他的東西。

我決定我不要在這條有名、熱鬧的步行街吃其他東西了,當地人認為好逛的地方可能對旅人來說沒有任何特別意義。我想用走路的方式逛到十全街,和盤胥酒吧街,再看沿路上有沒有蘇州風味,像是當地人會去吃的小館。而且我想起我住的hostel,平江路上前面有一家小河邊上的茶館有在賣酒釀圓子,營業時間到晚上九點。所以我還有很多時間散步、迷路,走累了再回去吃ㄧ碗酒釀圓子。

吳越生意人家過的挺愜意,說營業時間到九點,我七點半進門就跟我說今日打烊了 …..。我還刻意提早來了,想必今日已賺飽了吧。我中午也是想在家店吃揚州炒飯,我進門櫃台服務人員在看內地連續劇,跟我說兩點已沒有賣了,可我看錶也才一點四十 …。

所以昨晚我就含恨入睡。

##CONTINUE##今天早上九點多跟旅館借了自行車,是台銀色的小徑車,我想騎車繞範圍界線模糊的古城一圈。小徑車對古城的地磚沒有任何避震效果,震的齒輪油都快鬆脫了,震的我必須三不五時站著騎減輕硬拗的坐墊折騰下部的不適。遇到小橋我還要下車,牽引著小徑過橋,而蘇州城小橋又特別多。

中國是個適合騎車又不適合騎車的國家(說國家有人會生氣)。適合騎車的原因是大城市的馬路皆算寬,而且幾乎都有規劃非動力車的專用道。那為什麼又不適合呢?

是人 …。

除了闖紅燈猛按喇叭還一副有理的模樣之外,空氣基本上都很差。我騎不到一個小時眼睛就很不舒服、喉嚨又乾又痛。到目前為止,我在北京和蘇州騎車都是這樣,上海是不會讓你聯想到騎車的ㄧ個城市。在杭州倒還好,起碼杭州有個西湖,可分散騎車不適感的注意力。

一個小時左右我就懶的繼續跟莫名其妙塞車的路段纏鬥下去了,空氣好差,人多又擠。今天還是國慶假日期間,沒法騎車。十一點多我去了昨晚含恨沒吃到酒釀圓子的茶館吃飯,我理所當然地點了酒釀圓子、菜飯,和胥城肉月餅。

我在上海、在蘇州吃到的酒釀圓子,酒釀放的沒有在台灣吃到的放的多。台灣的吃法是源自浙江寧波嗎?蘇州的口味是以桂花釀為主,酒釀只放一點兒醒味,而加了桂花釀使得湯有些稠。桂花香、微甜的酒釀圓子,一點都不酸。回台北以後我也要試著這樣煮小湯圓,然後呈一碗桂花釀紅白圓子給奶奶,可ㄧ解奶奶的鄉愁?隨著味蕾記憶中的桂花香,思緒情感ㄧ路飄回蘇州古城,經過鐵鈴關,站在楓橋上向左看。那一排白漆有些斑駁的故里房舍,魂牽夢縈。

我也很愛吃菜飯,在台北的隆記菜飯、蔡萬興吃飯我都會點拌入剛炒好青菜的菜飯。現在在我面前的那碗菜飯,拌入的是青江菜,還有切碎的肉末。我不知道我的講法正不正確,江南人家吃、煮的米飯都偏溼?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終於明白了從小在奶奶家吃的米飯為何都偏粘溼了,是飲食習慣問題。我是因為老媽開池上便當,店裡煮的米飯都是香Q、乾乾的,所以才比較起在奶奶家吃的米飯都偏溼的問題,原來是習慣問題,沒有怎樣煮飯才正確的問題。

而且為什麼這胥城肉月餅裡的肉餡可以像生煎包ㄧ樣還有湯汁?我以為我會吃到的鮮肉月餅裡是乾巴巴的肉餡。

我的同行旅伴 – 李,基於經濟因素,而且他認為所有點菜的飯館賣的食物”都差不多”。所以我倆沒有什麼機會在各省都去料理當地菜色的飯館吃飯,我們分開各自都只能吃吃小食。不過都”差不多”這形容詞未免太扯了,中國除了八大菜系之外,又有多少交替混雜、互相影響融合的地方菜呢?如何能用ㄧ句籠統的、好像自己已經吃遍天下的”都差不多”來涵蓋論之呢?

我是沒辦法,飲食在我這趟旅程中,佔了非常大的比重,而且這干係到我孩提印象飲食的追本溯源,我沒辦法每餐都吃路邊面攤,或是乾啃些乾巴巴的餅和饅頭。

吃完中飯我在青旅大廳上網時,有一對日本背包客情侶在check in。我很羨慕這樣的伴侶關係 : 彼此了解?有同樣興趣、共同話題的男女,一同展開長期、長途的背包行旅。我將來也能這麼幸運能擁有這樣的情侶關係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