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2012 -2014,攝影集編輯


開始強力執行編輯我在香港從 2012、2013直到去年 2014年十月中,香港爆發雨傘運動好累積滿 100捲的照片。


100捲黑白底片,沒啥好說嘴的。但關鍵是持續並且最後自己能夠看出一個主題的明確性,讓這批照片不單單只是發表在社群網路平台,更能成為一個實體印刷、一個完整概念的作品 。在一個完整概念作品之下,就算單張單張的照片再怎麼出色、有張力,再怎麼漂亮富有情境氛圍,也不過只是具有完整概念作品底下的一張照片而已 。

一個完整概念的作品當然必須要有厲害、夠張力的照片作為主軸,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許多張看起來不怎麼厲害、不怎麼有張力的敘事照片在其中發揮串連主軸照片的作用,整個作品才能呈現其完整性。

##CONTINUE## 100 3600張,起碼要先選個 300張照片出來,用類似過去底片時代看印樣的排列方式挑選進桌上型電腦的相簿,接下來幾天時間一天瀏覽數次。這幾天時間可以慢慢過濾,不一定要嚴苛設定時間限制,就盡其所能作篩選工作,用直覺的眼光從中尋找合宜的編輯方式。

幾天時間下來會陸續從這 300張裡再選出約 120張照片,然後將這 120張照片通通輸出照片。將 120張照片全部排列於家裡工作室木頭地板上,先不要去管順序合不合乎編輯邏輯。先放個幾天,就要開始進入最後決選階段。

在家裡進進出出又過了幾天,有一天你會突然知道該如何作最後的篩選與編輯。如何兩兩一張對比或是相似的排列,也許是一系列照片縮小在對開兩面的書頁上展示出一個小小系列。

你不喜歡去裁切或者放大、縮小原有的照片去作張力的效果 因為你既是拍攝者,又是親自編輯照片的人,你自己很清楚當初你在拍攝構圖時是為什麼要去截取這樣的構圖(也許構圖不是很精確完美)。構圖完美與否在拍攝當下就已經決定了,有就有、 沒有就沒有,如事後為了要呈現更好的效果而去改變原有的構圖,那並不是我想要表現的部份。


到了編輯的最後階段,你手上有一本最後挑選大致排列過的實體相簿。再把你過去所有在拍攝此一主題相關的拍攝日記、想法,甚至是在編輯過程所發想、所才能看清楚大方向的闡述文字,通通一併列印下來 。

並不會在攝影集裡放太多為了營造故事情境所講的敘述,而是在攝影集開頭的導引,在中間穿插幾篇在拍攝過程中因應整個拍攝所在城市的局面變化、自己去轉變的想法。最後了解完成了幾年下來所有關於此一主題的拍攝、沉澱,還是要花上好些時間才了解自己要表達的其實是自我狀態的反映,以及整個流程下來所作的總結。


當這一連串動作做完,並不代表事情完成而只是自己的部份完成而已,對我而言比較麻煩的是印刷成書與行銷通路這一塊。三年前的自己作了一本北京的攝影集,了解知名度與行銷通路是至為關鍵的部份三年後這一次我會帶著自己編輯完成的概念樣本,去拜訪自己在心裡設定的出版社,希望能合力完成一部好的、完整的作品。

好的、完整的作品往往能超越人的期許,即便當下可能會因為時下地域性流行的風格並不是如此,但一個好的、完整的作品最後總是能超越這一部份,這也是現在剛開始要進行編輯工作的我所期許的。



Flickr上所有我拍攝香港照片的連結(尚未嚴格篩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