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整理照片的過程中讓我想到,自從 2014年年底到 2015年春天的三次個人拍攝旅程:緬甸、伊斯坦堡,以及大地震之前的尼泊爾,又分別是佛教、伊斯蘭,以及印度教的巡禮。
由於我本身沒有宗教信仰,所以我很容易站在一個比較客觀、帶點距離的位置去觀察不同信仰的差異性,與"人類在不同環境與不同文化背景下之所以信仰",在不同宗教之間的共通性。
當初真的沒有刻意設定什麼只是順著自己想去的地點來決定,但一年半又過去了在大量整理照片的過程中看來很清楚是如此,也許是因為我對不同生活模式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類所信仰的不同宗教有著高度的好奇心。
當然宗教信仰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性所佔的比例太高了,一個獨立而微小的個人是沒可能探索到多麼深入的境界,加上宗教信仰本身也會隨著時代與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摩擦與衝突而變化甚至是劇烈變遷。但是我可以用我自己那種帶點輕鬆愉悅的街拍方式,在各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區行走、像是個善於移動觀察與出手獵取影像的獵影人那樣獵取不同數量的影像,然後帶著數量不一的獵取影像、回家之後再藉由顯影程序之後有第二次的再發現以及驚喜(因為用底片拍攝就等於限制自己在拍完之後暫時不能看)。
這三個地方、三種宗教信仰也是我自己拍攝關於不同信仰與不同文明底下人類生活的一個起點。
去年春天我從伊斯坦堡飛往台北的土耳其航空那有專屬廚師服務的航班上,我就知道更深入拍攝伊斯蘭信仰與當地生活的下一個國家會是伊朗(波斯),對我來說。
而在 2015年 4月 25日尼泊爾大地震發生之前的幾個小時我搭乘港龍航空剛離開尼泊爾特里布汶機場,飛機剛飛越越南領空上頭,我睜開剛睡醒的雙眼盯著座位前方未關掉的飛行地圖螢幕、透過只開了 1/3的機艙窗戶拉板,外頭是清晨四五點左右帶著藍紫泛洋紅色調的漸層天際線。我在那時非常清楚明瞭下一個關於印度教信仰追尋與探索的當然就是之前我就沒有想過要去的印度。
獨自之力當然無法作什麼大研究大拍攝計劃,不過一個人的方式又可以很輕易穿越各個文化差異頗大的國家那些看起來並不是很安全的街道而不引起當地人的注意。我會的也只能是依憑自己的直覺與嚮往,那樣一站接着一站地去完成心目中那幅逐漸開展的個人行旅地圖。初衷是真心嚮往與個人探索,而手段才是拍攝與一點點書寫。
但是在計劃將地圖開展到對我而言更深入更遼闊的地方之前,我就必須先把之前累積的已經有素材與成果的個人專案,當自己是已經拍完毛片的導演那樣,把自己關在剪接室裡作着該做的後置工作將該百分之百完成的個人專案完成。接著我才能繼續給自己新的個人專題,懷著同樣熱切的心與還沒有很大叔的性格,再次踏上對自己而言的、新的未知。
而同樣還會是一個人的旅程,也許我擅長的就是這樣的方式。
整理過去,與探索新的未知
伊斯坦堡的呼愁,電影裡的遠方
我一直嚮往有海峽穿越的城市、像是在伊斯坦堡這樣的城市待上一兩個月,盡量長時間深入了解認識這個城市。
博斯普魯斯海峽切開的不只是亞洲與遲遲不能跨越定義上能夠被認同的歐洲一側,金角灣也分隔了摩登現代的貝伊奧魯 (Beyoğlu)與大巴扎那樣的傳統集市和錫南建造的蘇利曼清真寺。
在出發之前,我當然也看了兩三遍帕慕克 (Orhan Pamuk)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一書。雖然許多關於那些陌生的地理名詞、那些關於全城共同感受的呼愁,又或者是幾百年輝煌歷史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興衰的歷史樣貌,我都不能有親身且深刻的理解。
古勒 (Ara Güler)的攝影集,那些使用 Leica 21mm超廣角鏡頭拍攝的黑白影像。從老加拉塔橋遠眺貝伊奧魯山坡上的加拉塔石塔,或者從加拉塔區回望艾米諾努 (Eminönü)的耶尼新清真寺,以及托缽僧的旋轉舞。都讓那時還沒出發的我是多麼嚮往著,覺得自己也能夠站上蘇利曼清真寺那城垛狀的圍牆邊、眺望著金角灣,與分隔了不只是歐亞兩側的博斯普魯斯。
像是多年以來,伊斯坦堡居民也遙望及回想他們的未來及過去沉重的歷史那樣。這張角度近似的照片,我在古勒的伊斯坦堡攝影集裡確實也看見過。
我還重看了努瑞貝其錫蘭 (Nuri Bilge Ceylan)的遠方,那部片以他自己早年攝影生涯的視角、用同樣姿態在聚集了成群海鳥、以及行駛於艾米諾努與於斯屈達爾(Üsküdar)、卡拉廓伊 (Karaköy)之間,那時依然還有鳴放船笛和因為燒煤而冒出濃濃黑煙的渡輪、碼頭,及其岸邊。
雙手插著大衣口袋的背影、裹著圍巾,嘴裡呼出了一氣濕冷。
在那樣場景與音效環繞的片段我了解到他拍攝的當然就是伊斯坦堡,電影裡的角色人物包括飾演導演自己的誰誰誰只不過是必須被置入在那樣依然使用膠捲底片的年代,才能反映當時生活樣貌的伊斯坦堡城市本身。
遠方,同樣也意有所指著伊斯坦堡的未來以及過去式的呼愁。帕慕克的小說、古勒的攝影集以及錫蘭的電影都讓我粗淺地認識到伊斯坦堡這個城市,也加強了我的嚮往。
又或者對我而言,我要的也許不只是旅行,而是要在伊斯坦堡。
遠方(Uzak) : www.youtube.com/watch?v=nAju9EZlt5w
擷取,而非全觀
只看、只體驗而不拍也許是較高的階段。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經過一個狂拍猛拍、整個人陷進拍照裡頭,會產出大量好的、還好的,以及不怎麼樣的 (雖說判定照片好與不好的標準沒有那麼絕對,但你還是需要一個標準)照片的時期。
即使照片再好,也無法顯示你所體驗的全部,除非你一開始就認定你只想要以攝影表現局部而非全面。
##CONTINUE##這種實際認清攝影註定無法表現全部而後選擇只擷取局部的體悟,也許才是能擺脫你有時覺得攝影無意義、虛無過渡時期的辦法,進而積極擷取更優質的局部、加以整理編輯照片群。於是能從無法表現全部的無意義,轉換成擷取創作對自身有意義的畫面。
即徹底理解攝影是擷取,而非表現全部的藝術或手段。
而你過去拍的不是這麼好,也是因為你曾妄想用攝影來展現所有你經驗、你看到的一切,這註定是錯誤的設定。
2015, 3. 17 - Blue Mosque, Istanbul
Beyoglu, Istanbul
累了好幾天,我在伊斯坦堡也已經換了第二家 Marmara Guest House,還蠻想念第一家 Sarhun Hotel那間 504城市景觀大房的。不過換了旅館是好是壞,當下你是決計看不出來的。換旅館的過程雖有些疲累,但省了 10歐元一晚也不無小補。
Café Corridor -2015, 3. 6
明晚要坐長途飛行的土耳其航空班機飛往伊斯坦堡。而越接近伊斯坦堡的興奮嚮往,漸漸取代那些微不安與焦躁。時間自己選的,停幾天也是自己決定的。
香港,尤其是銅鑼灣這一帶已經有些熟悉、甚至是有點不太愉悅的情緒衍生出來,而不只是像當初那樣看什麼都覺得洋氣新鮮的香港。
人就是這樣,一旦距離近了、相處時間久了,就會開始挑彼此的小毛病,好像這些小毛病在一開始就不存在。其實只是不再有多餘的新鮮感,是磨合期要開始的徵兆。
##CONTINUE##
如果你覺得彼此的關係是你不想失去、你想一直維繫著,即使你們之間不再像當初那麼甜蜜。那就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和彼此相處、甚至是磨合,但此種磨合你明白是為了將來更穩定的關係。
但若是這段關係你覺得日子久了於你會有所阻礙,讓你感到被拘束、或是沒有自己的時間。那你大可以放棄、甚至是利用激烈的衝突事件所產生的憤怒情緒來徹底斬斷你再也不想要維持的關係。
關係當然需要去經營,若你想要繼續下去,那麼磨合、彼此消耗必不可能少。但如果是你已想清楚將來會走向完全不同路時,那麼你也可以選擇結束這段關係,雖然已稱不上是果斷。
Don't let it bring you down.
一直在做自己害怕和不熟悉的事這樣對嗎? 還是應該在自己得心應手的領域裡累積更多、鑽的更深?
如果你真的壓不住這口氣,就抓緊那個念頭, 乘著情緒的動力讓自己走的更遠。
--
Don't let it bring you down
It's only castles burning,
Find someone who's turning
And you will come around.
香港 2012 -2014,攝影集編輯
開始強力執行編輯我在香港從 2012、2013,直到去年 2014年十月中,香港爆發雨傘運動、剛好累積滿 100捲的照片。
一個完整概念的作品當然必須要有厲害、夠張力的照片作為主軸,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許多張看起來不怎麼厲害、不怎麼有張力的敘事照片在其中發揮串連主軸照片的作用,整個作品才能呈現其完整性。
到了編輯的最後階段,你手上有一本最後挑選大致排列過的實體相簿。再把你過去所有在拍攝此一主題相關的拍攝日記、想法,甚至是在編輯過程所發想、所才能看清楚大方向的闡述文字,通通一併列印下來 。
並不會在攝影集裡放太多為了營造故事情境所講的敘述,而是在攝影集開頭的導引,在中間穿插幾篇在拍攝過程中因應整個拍攝所在城市的局面變化、自己去轉變的想法。最後了解完成了幾年下來所有關於此一主題的拍攝、沉澱,還是要花上好些時間才了解自己要表達的其實是自我狀態的反映,以及整個流程下來所作的總結。
當這一連串動作做完,並不代表事情完成而只是自己的部份完成而已,對我而言比較麻煩的是印刷成書與行銷通路這一塊。三年前的自己作了一本北京的攝影集,了解知名度與行銷通路是至為關鍵的部份。三年後這一次我會帶著自己編輯完成的概念樣本,去拜訪自己在心裡設定的出版社,希望能合力完成一部好的、完整的作品。
好的、完整的作品往往能超越人的期許,即便當下可能會因為時下地域性流行的風格並不是如此,但一個好的、完整的作品最後總是能超越這一部份,這也是現在剛開始要進行編輯工作的我所期許的。
Flickr上所有我拍攝香港照片的連結(尚未嚴格篩選)
2014, 12. 1 -Mandalay, Myanmar
除非看清你自己
獨自旅行的心態逐漸轉變。
之前一個人可以兩、三個月獨自旅行,不需要旅伴都很 ok。頂多是在感到寂寞孤獨時,就將那股情緒轉移到一直拍照和寫個人筆記日記上頭。完全不是問題,感性情緒有時還會是很好的興奮劑。
##CONTINUE##想起幾年前在 hostel認識的一位長我約十歲朋友一番話:到了一個階段,即使你在某些條件下變得更自由,但你會發現其實你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不在意你身邊的牽掛(家人、關係、你自己的地方)。
我在數次獨自旅行往返勞頓之後,我也才發現其實我是很在乎家庭和跟別人的關係。過去自己也總是在逃避家庭、關係,以及責任,逃避了十多年。
你那時將那個用放大鏡一直持續放大、大到超乎你十歲所能負荷的家庭事件,所以你從那時候起就開始逃避關係,其實是源自你沒有辦法理解和消解的恐懼。
直到有一天當你像過去一樣一個人坐在你獨自旅行所投宿的旅館單人房那張雙人床、倚靠在床頭板上,你才終於開始正視你恐懼的本源。
但你也不是當年那個假裝認真拼著模型、看著爸媽嚴重肢體衝突而不知所措只會逃跑的十歲小男生了。這還要等到多年以後,你受夠了同樣重複的關係戲碼之後,你才能免於恐懼、免於只是逃離而正視你自己。
你誰都不是,你也還是你自己。你哪都逃不了,除非你看清你自己。
緬甸 Myanmar - 2014, Nov.
過幾天要去緬甸三禮拜旅行,在作行前功課。
本來在考慮越南柬埔寨一起去還是只去緬甸,但後來想想 11-2月越南和吳哥人都會很多、又看到朋友給我看的影片而決定去緬甸(去年在店裡也看過幾本關於緬甸的書籍)。
台灣對緬甸的印象也許只有感覺蠻落後的和知道翁山蘇姬的故事,在台灣能找到關於緬甸的文學作品甚至還比旅遊書多,而且加起來就那幾本。
##CONTINUE##緬甸是人口超過 6000萬,領土也不小的國家。公元八世紀,位於現在泰緬境內的蒲甘王朝與柬埔寨的吳哥王朝是東南亞強盛一時的兩大強權。
在 1962年以前,仰光在東南亞的交通樞紐地位能與曼谷齊驅。只是因為之後軍人發動政變,獨裁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在幾年前才開始積極發展觀光業。而且緬甸在 2015年即將展開大選,是個政治經濟正要開始急速變遷的國家。
參考了緬甸的物價,估算一下食宿、茶館酒吧(茶館似乎比咖啡館多)、交通費用加國泰來回機票,三個禮拜 total約 40000出頭台幣,在東南亞國家裡還算是比較便宜。
從來都是一個人旅行,你要我跟朋友或是跟團我還不知道我要怎麼辦。
緬甸觀光影片